另一类为喜、怒、哀、乐,属次生性的情。
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4 王阳明:《五经臆说序》,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3册,第917-918页。
不难发现,一方面,阳明说有意求异即不是,要求解释者尽可能循其说而究之,这就体现了解释学上的善意原则。46 王阳明:《答徐成之》,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3册,第843-844,844,844-845,846,847页。2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47页。2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第306页。笔者以为这些概括存在误导性,因为在阳明那里:其一,不是解释者以心悟经典所载之道,而是解释者以经典来印证心中之道。
【4】这是阳明确立自己心学思想后有感而发的第一篇解经学文字,化用了庄子的典故和思想。59 Richard Grandy,Reference,Meaning and Belief,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3,Vol.70,No.14,p.445.60 黄勇著,陈乔见译:《如何在西方哲学语境中做中国哲学:以儒学研究为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换言之,作为至上神的天帝之天具有价值的、道德的属性。
这三种观点所讨论的性,皆为气质之性。这种作为善性的德,当然是价值性、道德性的,故属于后世所说的义理之性。九 荀子:以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为性恶至战国末期,荀子再次扭转乾坤,重新将中国人性论的车头扳回到传统气质性天道主义的轨道。这里的善不善,指作为未见之情的性含有可善和可不善两种自然趋势。
仁、义、礼、智既是四种道德情感,也是四个道德范畴,故皆属于道。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关键词:道 德 性 情 义理之性 气质之性作为高级动物,人是灵与肉的统一,既有精神的、价值的属性,又有物质的、生理的属性。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显然,告子的意思是说,虽然如第二种观点所说,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但性本身是无善无不善的。气质之性,就是义理之性。
在这里,不妨把以德厚性和以德节性这两种对待性的方式统称为以德御性。他虽然延续了传统神道主义以德为性的传统,但将其内涵转化为自然。这样一来,老聃的道就存在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如有状混成……字之曰道中的道,可谓之本原道。它应该是什么呢?游吉点破谜底: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
可见,天的本性或本质就是诚。换言之,孟子的性在本质上是气质之性而非义理之性。
万物延续道即天地之性以为其善,成就道即天地之性以为其性。因而,率性之谓道是性由内在而外发,呈现为道的过程。
这里的天下,指天下万物。至于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了个体天赋的差别性,有的人可善之性占主导,有的人可恶之性占主导,故在这个意义上,有性善,有性不善。从孔子以爱人来描述仁的情况看,它属于心的范畴,尚未达到性的层面。作为各种情感未见之气,能够生爱人之仁的性,当然是爱之气。然而,性毕竟是内在的,它是如何呈现的,又是如何转化为价值的呢?历史将这一重大问题交给了子思。这个思路,显然来自早期神道主义人性论对命与德的处理方式。
也就是说,率性之谓道者,圣人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正因如此,荀子的性也是气质之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孟子的性既是气质之性,又是义理之性,尽管只有前者的论证是可靠的,而后者的论证是牵强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民不失性哀乐不失呢?游吉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针对五味、五色、五声过度所导致的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
综之,中国人性论起源于殷周之际神道主义与天道主义两个源头,二者分别开创了以善为性的义理之性——德与以情为性的气质之性——性两条人性论巨流。从这段文字看,与老聃一样,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性。《性自命出》的情为喜、怒、哀、悲之类的情感,本身并无道德意义,如果笼统地说将它转化出来便形成了道,难免过于草率,所以作者用一个始字而非生字来表达道与情的关系,可谓煞费苦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三是天道,即自然界及其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老聃的道本原论称为义理性天道主义。
与传统神道主义以及老聃一样,晚年孔子也是通过宇宙生成论来探索人性的秘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
八 孟子: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为性善令人欣喜的是,时至战国中期,孟子对道如何始于情以及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给出了自己明确的答复。子思的率性之谓道意味着道为性的直接呈现,而依孟子,性需要由人加以干预(为)才可以转化为道。
作为一种情性,照理说欲虽然依其自然趋势可以导致恶,但它本身毕竟不可谓恶,那么,荀子又为什么说性恶呢?且看他自己的解释: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与自诚明的词性正好颠倒,自明诚的明字为名词,即自诚明之所明者,也就是道。所谓则,是法则,规则。显而易见,作者接受了游吉、子思的思路,也把传统天道主义人性论的性分为内外两个阶段。
二是作为动词的命与德都被引申为名词,分别为天帝之天所命者和人从天帝之天那里所德(得)者。生于二字表明,此六志是从六气中生出来的。
《性自命出》虽然也像子思那样主张性来自天,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但此天并非义理之天,而是自然之天。其三,把外在状态,也就是游吉的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与子思的喜、怒、哀、乐,明确为情,这显然是受孔子的影响。
可见,克己复礼同样体现了以德御性尤其以德节性的精神。原来,这个称号直接借用了传统神道主义人性论中的德。